早晨一醒来,就收到微信小群里德国的朋友发来微信,她说昨天在她工作的德国小学,亲历了一起校园事故。学校里有孩子受伤了,救护车也来了。
简单讲述之后,她跟我们讨论,事故处理的背后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包括福利保险,医疗体系统......这些方面的不同,表现在同类事故发生在中德两国会面临的不同处理方式。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子的:今天有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午饭后在操场上疯跑。当时玩球的小朋友很多,他跑得太快,脚踩雨后落叶,一滑摔倒在操场门口的门把手上,脑袋当时就撞了个口子,血流不止。
下午的校园活动时间,一般有4-5个老师,看顾20-30个小学生。朋友当时正跟几个孩子做游戏,突然跑来一个大孩子喊Niko受伤流血了,朋友赶紧过去看,Niko的脚边已经积了一小摊血,手捂着脑袋的地方还在继续流血,哇哇大哭。朋友赶紧喊旁边的同事来帮忙,又从包里掏出一包纸巾。这位同事比较有经验,自己坐下,把Niko放平躺在她腿上,用纸巾隔着头发按住伤口,压力止血。
聚拢来的有些三四年级的大孩子,低年级的小朋友站得远远的,每个人脸上都显得忧心忡忡。同事安排身边两个四年级女生,去学校办公室找其他老师,打电话联系Niko家长和叫救护车(因为工作时间老师们都不能带手机在身边,要打电话必须回校内用座机)。这两个女生很快去而复返,告诉我们校内老师已经联系了家长和救护车,接下来的时间,她们往返两趟,传递着最新消息。
这时候朋友把围在现场的其他学生疏散,以免造成围观。现场只留下同事帮Niko止血,在她的安抚下,哭声渐小。
这一切发生得非常快,几分钟之内的有序场面让朋友非常诧异,她意外看到这些小学生很快就自觉分组:有几个站到操场门口守着门,不让其他孩子过来围观,维持着秩序;有几个陪着低年级的小朋友,同时也跟不知原委的同学讲述过程;那两个大女孩负责来回通报最新信息。
孩子的妈妈很快到了学校,Niko看到妈妈的那瞬间,哭声重新大作。朋友看到她同事和出事孩子的妈妈简单说了几句,看了看伤口,然后两人继续很平静得坐在孩子旁边,家长和老师一起按住孩子的伤口止血,同时和他小声说话。
前后不过5分钟,救护车扬声来到学校,两位随车医护人员,在几个男孩子的引领下,走过来,弯下腰问Niko叫什么名字,几岁了,能不能自己说出事情的经过。朋友估计他们是在判断受伤孩子的情况。最后他们问孩子能不能自己走,孩子说自己可以走。这两位随车医护人员就一左一右陪着孩子,一起走到车上。孩子的血当时也几乎止住了。孩子上车后,医护人员告诉在场的老师,孩子的情况并不大,但还是需要去医院做一个检查。于是,救护车就带着孩子和他的妈妈呼啸而去。
在我们的微信小群里,朋友感慨着全过程短暂而有序,在场的每个孩子都没有惊慌,而是或者自发或者依从老师安排,有序行事。她说这和德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各种安全教育不无关系,并且在德国,所有与孩子打交道的工作都从业者,每两年要去上一次急救课程,不断复习,时刻保持急救处理能力。
新加坡的朋友这时候也在群里补充,新加坡也有不同的课程从小训练他们,民防部参与训练,包括如果有人喉咙卡壳呼吸困难如何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有人心脏出事如何使用AED,有人落水不可以自己就马上跳进去救人以及如果落水了如何自救等等危机处理方式的培养。她说,这应该是这次事故中,在场小学生的有序反应的原由。
0
推荐